总计190万尾经过严格筛选的优质鱼苗,被有序投放至广阔的钱塘江水域。这是一次遵循科学规范的生态修复实践。
“通过科学投放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可有效抑制藻类过度繁殖,配合钱塘江禁渔政策,能够修复完善健康稳定的水生态系统。”浦沿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不只体现在水中、山间,更在高新区(滨江)的城市细节里。
在滨江生活了18年的新杭州人葛女士,对于“幸福感”有着线年的春天,她把家南宫28安在了滨江,就住在钱塘江边的小区,从家里窗户望出去,江景一览无余。
“我们当时比较了杭州不少地方,老城区也考虑过,实地考察决定安家钱塘江边,这里视野开阔,完全没有老城那种逼仄感。”葛女士说,主要是被这里的环境吸引,感觉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一切都很新。”
“每到樱花盛开,这里就有和春天最浪漫的邂逅。”葛女士说,一边欣赏樱花的美景,一边感受钱塘江的壮丽,还可以在跑道上跑一跑,“很治愈很能去班味”。
葛女士的决定,吸引亲朋好友也把家安到了滨江,“我南宫28表哥、我的朋友都把房子买在了钱塘江边,我们几家的距离就是一碗汤的距离。”
“去江边散步最方便,随时约;油菜花开的季节,去白马湖公园感受金色海洋;等到八月观潮季,就看潮水。真的很幸福。”葛女士告诉记者,住在滨江最大的感受是,这里允许一切发生,有很强的包容性,而且把“宜居”两个字具象到了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身边很多在滨江生活过的人,都是不太愿意搬走的。”
滨江的生态之美,不仅体现在自然景观中,一座座楼宇间同样藏着惊喜。这些年来,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渐渐生根发芽,众多企业、项目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今年6月,《高新区(滨江)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案例集蓝皮书》发布,共收录了25个特色案例,形成了“技术创新—产业应用—生态优化”的八大领域全链条减污降碳模式。每一个案例都是一个“绿色成果”。
比如,滨江区文化中心改造项目,实现了杭州首个公共机构轻量化低碳改造。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三个数据系统”集成整合,对物联网、空调控制系统、照明控制系统进行了优化升级。
数据的体现更加直观。2024年滨江区文化中心用电量较2023年同比下降6.8%,超过全国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年均下降1%的平均水平,用电费用减少5.4%;2024年水资源消耗较2023年同比下降4.6%,水费支出减少8.9%,节水器具普及率达90%;天然气使用量下降14.24%,公共建筑整体节能10%以上。
鲜活的例子还有不少,不仅记录了滨江区在减污降碳领域的探索历程,更可以从中感受到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完美融合。
“这些案例,是我们减污降碳协同发展的缩影,更是我们迈向高质量、可持续未来的基石。”高新区(滨江)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强化技术攻关,聚焦碳捕矿化技术、新能源装备等前沿领域,推动低碳技术创新突破。
“美丽滨江”生态文明建设这些年里,全区河道水清岸绿焕新颜,生态文化蔚然成风,低碳环保理念融入生产生活。
与2015年相比,滨江区空气质量优良率提升20.3%,PM2.5均值下降47.9%;当地政府积极探索大气治理科技模式,环保“黑匣子”率先试点,无人机智慧巡查、无人车搭载走航监测等“黑科技”轮番上场。
市控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区内河道水质实现大幅度提升,山北河、塘子堰河等河道水质从Ⅴ类提升至Ⅲ类。
绿意盎然间,一首人与自然共舞的诗篇在滨江吟唱,城市生态“含绿量”不断提升。
截至2024年底,省级未来社区创建已累计覆盖58个行政社区,覆盖率达到86.6%,全市第一;通过积极推进绿化造林,全区新增国土绿化面积1627亩、新增千万亩森林质量提升面积1594亩,均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
“通过多个维度全方位展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也在切实提升。”高新区(滨江)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