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雨水渗透技术的目的是:(1)通过保护自然系统来恢复土壤、植被和地下水的渗透、净化和储存功能;(2)恢复已建铺地的可渗透性;(3)通过天然土壤和生物净化过程收集并处理过剩的径流。即通过保护、恢复、利用建筑地段的自然系统,并与之相协调,获得用水的节约、效率和管理。值得注意的是,土壤入渗系统不应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不应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不便,不应对社区卫生环境和建筑物安全产生负面影响。地面入渗场地上的植物配置应与入渗系统相协调。
雨水利用直接增加了可供水量,减少了市政供水量,缓和了城市供水的供需矛盾,是一种立足本地水资源、解决水资源短缺的现实可行的有效措施。1997年,全国城市雨洪量约为81亿m3,按40%的资源化率计算,可利用的雨洪量为32.5亿m3。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面积增加后,雨水量也随之增加。据预测,2010年、2030年、2050年全国城市雨洪量分别为139亿m3,207亿m32,55亿m3[3],若按40%的雨水资源化率计算,则城市雨洪利用量分别为55.5亿m3,82.9亿m3,102亿m3。随着城市水资源短缺程度的进一步加剧,雨水的资源价值越来越突出。
绿色建筑雨水利用要注意对雨水水质的控制,特别要注意对源头进行有效控制。屋面雨水水质控制方面,要重视屋顶的设计及材料的选择。屋顶一般有平顶和坡顶两大类,平顶屋面材料以采用水泥砖和新型沥青防水卷材为好,坡屋顶多用瓦材或金属材料等。绿色建筑要限制对油毡类屋面材料的使用,这类屋顶材料具有很多缺点,如保温性能差、易老化等。
2006年我国建设部编制出台了《绿色建筑物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中明确提出了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适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并且明确提出将雨水资源能否合理利用作为绿色建筑评价的标准之一。可见合理地有效地利用雨水资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1]。
创造一个有利的绿色建筑水环境生态系统,要尽量减少铺装地面,多保留一些天然的植被和土壤。渗透地面分为天然渗透地面和人工渗透地面两大类。天然渗透地面以绿地为主,人工渗透地面是人为铺装透水性地面,如多孔嵌草砖、碎石地面、多孔混凝土或多孔沥青路面等。在建筑开发过程中最不透水的部分不是为人居住的建筑,而是为汽车等而建的铺地,所以要通过人工渗水地面使水渗透接近水源来保持和恢复自然循环。
由流程图可以看出,绿色建筑中雨水有着重大的用处,比如绿化、景观、道路冲洗、冲厕等,但是对于绿色建筑而言,雨水的来源也是多方面的。
一般而言绿色建筑雨水主要来源于屋面、道路、绿地三种汇流介质。其中,道路初期雨水中COD通常高达3 000 mg/ L ~4 000 mg/ L,水质较差;而绿地径流雨水又基本以渗透为主,可收集雨量有限;比较而言屋面雨水便于收集利用水质较好,利用价值最南宫NG高[5]。
雨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污染轻,水中有机物较少,溶解氧接近饱和,钙含量低,总硬度小。经简单处理后可用十生活杂用水、工业用水,要比回用生活废水更便宜,水质更可靠,细菌和病毒的感染率低,出水的公众接受性强。目前应用范围有:分散住宅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建筑群或小区集中式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分散式雨水渗透系统;集中式雨水渗透系统;绿色屋顶花园雨水利用系统;生态小区雨水综合利用系统等[33-35]。这些在雨水收集和利用方面的应用技术为绿色建筑的雨水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渗透管、沟是由无砂混凝土或穿孔管等透水材料制成,多设十地下,周围填砾石(如图4.5),兼有渗透和排放两种功能。
渗透管的主要优点是占地面积少,投资少,管材周围填充砾石等多孔材料,有较好的调蓄能力。缺点是一旦发生堵塞或渗透能力下降时难于清洗恢复;而且由于不能利用表层土壤的净化功能,雨水水质要有保障,否则必须经过适当预处理[10],不含悬浮固体。因此,在用地紧张,表层土壤渗透性能差而下层有良好透水层等条件下比较适用。渗透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渗透管不便于管理的缺点,也减少了挖方。因此,采用多孔材料的沟渠特别适合建筑物四周设置。
摘要: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产物,在节水方面,其倡导使用非传统水源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随着21世纪的到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设计师和管理人员将更加重视城市和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也正在寻求使城市建筑更具有可居住性的途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近几年,雨水利用愈来愈受到重视,雨水系统作为绿色建筑若干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领域中发挥作用。本文基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的雨水控制利用相关内容及现状,介绍了绿色建筑雨水利用的理念和关键技术,探讨了在绿色建筑体系应用雨水渗透技术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渗水盆地是地面上的封闭洼地,其中的水只能渗入土壤,别无出路,与渗水池的功能基本相同。可以按照敞开系统或封闭系统设计渗水盆地。敞开的渗水盆地内长有植被等,这样可以维护多孔的土壤结构。封闭的渗水盆地采用大小不同的碎石建在地面以下,其表面可以修建停车场或其他用途。但是建设地下盆地的费用高昂,只有在土地非常紧张,迫切需要将地表建成双重用途时,才倾向十采用地下盆地。渗水盆地肩{靠近径流源头设置,但要避免使水盆靠近建筑基础。
绿色建筑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要尽量采用人工渗水地面。人工铺设的渗水地面主要优点有:利用表层土壤对雨水的净化能力,对雨水的预处理要求相对较低;技术简单,便十管理;建筑物周围或小区内的道路、停车场、人行道等都可以充分利用。缺点是渗透能力受土质限制,需要较大的透水面积,对雨水径流量调蓄能力差。图4.2为多孔沥青渗水地面示意图。
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在凤凰城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生态建筑阿科桑底(Arcosanti),并将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eture)两词合并为“Arology”,首次提出了“生态建筑学”的概念。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绿色建筑”的概念被首次提出,“绿色建筑”这个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理念及实践活动由此逐渐被推广到了世界各国。
绿地是天然的渗水措施,主要优点是:透水性能好;在小区或建筑物周围分布,便于雨水的引入利用;还可以减少绿化用水实现节水功能;对雨水中的一些污染物具有较强的截纳和净化作用。缺点主要是渗透量受土壤性质的限制,雨水中如果含有较多的杂质和悬浮物,会影响绿地质量和渗透性能。设计绿地时可设计成下凹式绿地,尽量将径流引入绿地。为增加渗透量,可以在绿地中做浅沟(如图4.1)以在降雨时临时贮水。但要避免出现溢流,避免绿地过度积水和对植被的破坏。
绿色建筑雨水渗透技术措施种类很多,主要可以分为分散渗透和集中渗透两大类。分散渗透规模大小各异,设施简单,可减轻对雨水收集输送系统的压力,补充地下水,还可以充分利用表层植被和土壤的净化功能减少径流带入水体的污染物,但是一般渗透速率较慢,在地下水位高、土壤渗透能力差或雨水水质污染严重的地方应用受到限制。主要包括渗透地面、渗透管沟等。集中渗透规模较大有较大的储水容量和渗透面积,净化能力强,适合建筑群或绿色生态住宅小区。主要有渗水池、渗水盆地等。
渗水池是将集中径流转移到有植被的池子中,而不是构筑排水沟或管道。其主要优点是:渗透面积大,能提供较大的渗水和储水容量;净化能力强,对水质预处理要求低;管理方便,具有渗透、调节、净化、改善景观等多重功能。这种渗透技术代表了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基本不需要维护。缺点是占地面积大,在如今地价上涨情况下应用受到限制;设计管理不当会造成水质恶化,渗透能力下降,给开发商带来负面影响;如果在干燥缺水地区,蒸发损失大,还要做水量平衡。这种渗透技术在有足够可利用地面情况下比较适合。在绿色生态住宅小区中应用可以起到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水景、节水和水资源利用等多重效益。
[3]钱易,刘昌明,邵益生.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以上为几种主要的绿色建筑雨水渗透技术,应用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种渗透设施进行组合。例如,可以在绿色建筑小区内设置渗透地面、绿地、渗透管和渗透池等组合成一个渗透系统。这样就可以取长补短,更好的适应现场多变的条件,效果会更加显著。
绿色建筑雨水利用技术是一项牵扯到多学科的复杂技术。选择雨水利用系统要根据有关应用准则和规范采取不同措施。雨水回用和补充水体是互相独立的,能回用应该优先回用,不能回用可以作补充水体使用。不同地域应采用完全不同的方案。规划设计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及降雨资料、水文地质、水环境、雨水水质、建筑、园林道路、地形地貌、水景和总体规划等各种条件,充分考虑收集利用和各种渗透技术措施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通过水量平衡、水力计算和技术经济分析来确定最佳方案,还必须做好各专业的协调工作。要在设计时强调系统工程的观点,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力求达到绿色建筑的技术要求。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评价指标体系的六大指标之一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分为3个部分:节水规划、提高用水效率、雨污水综合利用。一般来讲,绿色建筑的水系统包括以下几方面:给水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中水利用系统、雨水利用系统、节水器材、人工水环境系统。下面列举一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系统工艺流程图[4],说明典型的绿色建筑的水系统的流程图。
一些研究表明[55]屋面径流污染也比较严重,尤其初期雨水污染最为严重,水质浑浊、色度大,IfIJ主要污染物如COD, SS、总氮、总磷、重金属、无机盐等浓度则较低。随着降雨时间的延长,污染物浓度逐渐下降,色度也随之降低。研究发现雨水水质不仅与降雨强度有关,也与屋面材料、空气质量、气温和两次降雨间隔时间等因素有关。其中屋面材料对十屋面雨水径流的影响非常明显,尤其是沥青油毡类材料污染比较严重,比水泥砖和瓦屋顶的污染量要高很多。材料的老化和夏季的高温也会使污染物浓度有显著提高,这时雨水色度大,污染物主要为溶解性COD,多集中在初期径流,浓度为数百甚至数千mg/L,降雨后期的浓度可以稳定在100mg/L以内。因此,绿色建筑利用屋面雨水进行收集利用时要注意对早期雨水的弃流问题。表4.1为《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中北京地区的雨水水质资料。
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当今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在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明确提出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一般项时,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10 %,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优选项时,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30%,并要求绿色建筑最大限度地节水。非传统水源利用率是指:采用再生水、雨水等代替市政供水或地下水占总用水量的百分比。可见,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实现非传统水源利用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对于那些不适宜建中水回用设施的单体建筑[2]。